English

电视读书栏目生存困难重重

1999-10-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赵晨钰 我有话说

当社会读书风气愈来愈浓,衷情于在书中寻找真趣的人愈来愈多时,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为标志,一批以“读书”为内容的电视栏目在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开播。据记者统计,已有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书苑漫步》、北京有线电视台的《华夏书苑》、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浙江有线电视台的《书情手册》、广州电视台的《书讯》等十余个栏目,而且其他电视台还在相继涉足该领域。据悉,河北电视台的《读书新体验》即将开播。然而与这一繁荣景象相反的是,这些读书类电视栏目的处境相当困难,有的像《开卷有益》则干脆关门大吉。

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许多电视人认为主要是因为经费不足。除《读书时间》外,绝大多数的读书节目罕有台拨经费,或像《读书新体验》一样仅有台拨启动资金,然后就必须完全面向市场,自谋生路。如此一来,节目的制作水准和档次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资金的制约。正如《书苑漫步》制片人周爱平女士所说,有一些在外地的好选题,就因为实地采访拍摄的费用过高而不得不放弃。

然而竞争是激烈的。没有精致的节目,就没有相当的收视率和影响力,而这又恰好阻碍了读书栏目资金的吸纳。对读书栏目来说,出版社的广告是其节目制作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可出版社方面对在“第一媒体”的读书栏目内做广告却不很“感冒”。人民出版社总编室张主任说,近两年经济大环境疲软,出版社的日子也不好过。因此在宣传上,费用低或不要费用的活动为首选。电视媒体高昂的广告价位,使不少出版社望而却步。

《华夏书苑》工作人员高莹认为,电视这种媒体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泛大众化的,其本身与读书这种追求深层次内涵的思维活动似乎相差颇远,因此许多读书人对电视先就有了一种成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宣传策划室主任张福海也表示,电视栏目因其受众面广的特点而不可能做得太深刻,缺乏厚重感,读书人因此宁可选择可回味的专业报刊。出版社从实际出发,也就不可能把电视作为宣传的主渠道。

现状虽然如此困难,但电视读书栏目本身却颇具发展潜质,这从各台前赴后继开办此类节目就可看出。研究人员指出,电视媒体因其覆盖面广,直观性、易受性强,多元化选择和声、图、文并茂等特点在文化传播方面很有优势。热衷于读书栏目的策划人阿正曾感慨道:“在传媒飞速发展并相互渗透的今天,最缺乏开垦的一个领域就是图书和电视的联姻。”而目前的窘境除了读者成见、资金不足等因素之外,节目定位不准则是根本原因。纵观时下的读书类栏目,以提供书讯信息为主要内容,缺乏理性思考是绝大多数节目的普遍做法。像《书讯》等仅为每期十几分钟浮光掠影式的书讯展播,由此导致了读书类电视栏目都被当成电视台文化板块中的点缀性栏目。阿正先生和《读书时间》制片人孙慧女士均认为,读书类栏目应由以新闻性定位改为以文化性定位,将其做成多元选择中厚重的一元。阿正指出,所谓的“图书与电视的联姻”,并不仅限于“电视栏目出书”这一种形式,而是包括如何利用电视这一“第一媒体”来“读”书。他认为,加大思想色彩、文化色彩,并与知识界嫁接应成为该类栏目的下一步战略措施。像《读书新体验》,就是围绕图书,讲述书里书外的情况。比如他们会请来某书的责编,向读者讲述该书的策划缘由和经过;请来图书销售方面的人士谈谈该书的营销过程;或请来专家学者评评该书的优缺点……总之是既要让读者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又逐渐构筑出版社与电视的合作平台。

据了解,许多国家的电视台都有类似的读书节目。像法国,已经开办了好几十年,观众反响相当不错。这对于我国的同行来讲不啻为一剂强心针。但是,如何借鉴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改变少数人的成见,引导多数人提高文化品位,还需要电视人和书业界,甚至其他媒体的互动、互助。由《读书时间》和本报于1997年联合举办的“人与书的故事”征文活动采用报纸刊登征文,《读书时间》从中选择稿件拍摄短片并播出的合作方式,融合双方优势,使活动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保持在较高的层次上,显著地扩大了影响。这一做法可算是多种媒体互动的首次成功尝试。

本报记者赵晨钰当社会读书风气愈来愈浓,衷情于在书中寻找真趣的人愈来愈多时,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为标志,一批以“读书”为内容的电视栏目在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开播。据记者统计,已有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书苑漫步》、北京有线电视台的《华夏书苑》、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浙江有线电视台的《书情手册》、广州电视台的《书讯》等十余个栏目,而且其他电视台还在相继涉足该领域。据悉,河北电视台的《读书新体验》即将开播。然而与这一繁荣景象相反的是,这些读书类电视栏目的处境相当困难,有的像《开卷有益》则干脆关门大吉。

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许多电视人认为主要是因为经费不足。除《读书时间》外,绝大多数的读书节目罕有台拨经费,或像《读书新体验》一样仅有台拨启动资金,然后就必须完全面向市场,自谋生路。如此一来,节目的制作水准和档次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资金的制约。正如《书苑漫步》制片人周爱平女士所说,有一些在外地的好选题,就因为实地采访拍摄的费用过高而不得不放弃。

然而竞争是激烈的。没有精致的节目,就没有相当的收视率和影响力,而这又恰好阻碍了读书栏目资金的吸纳。对读书栏目来说,出版社的广告是其节目制作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可出版社方面对在“第一媒体”的读书栏目内做广告却不很“感冒”。人民出版社总编室张主任说,近两年经济大环境疲软,出版社的日子也不好过。因此在宣传上,费用低或不要费用的活动为首选。电视媒体高昂的广告价位,使不少出版社望而却步。

《华夏书苑》工作人员高莹认为,电视这种媒体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泛大众化的,其本身与读书这种追求深层次内涵的思维活动似乎相差颇远,因此许多读书人对电视先就有了一种成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宣传策划室主任张福海也表示,电视栏目因其受众面广的特点而不可能做得太深刻,缺乏厚重感,读书人因此宁可选择可回味的专业报刊。出版社从实际出发,也就不可能把电视作为宣传的主渠道。

现状虽然如此困难,但电视读书栏目本身却颇具发展潜质,这从各台前赴后继开办此类节目就可看出。研究人员指出,电视媒体因其覆盖面广,直观性、易受性强,多元化选择和声、图、文并茂等特点在文化传播方面很有优势。热衷于读书栏目的策划人阿正曾感慨道:“在传媒飞速发展并相互渗透的今天,最缺乏开垦的一个领域就是图书和电视的联姻。”而目前的窘境除了读者成见、资金不足等因素之外,节目定位不准则是根本原因。纵观时下的读书类栏目,以提供书讯信息为主要内容,缺乏理性思考是绝大多数节目的普遍做法。像《书讯》等仅为每期十几分钟浮光掠影式的书讯展播,由此导致了读书类电视栏目都被当成电视台文化板块中的点缀性栏目。阿正先生和《读书时间》制片人孙慧女士均认为,读书类栏目应由以新闻性定位改为以文化性定位,将其做成多元选择中厚重的一元。阿正指出,所谓的“图书与电视的联姻”,并不仅限于“电视栏目出书”这一种形式,而是包括如何利用电视这一“第一媒体”来“读”书。他认为,加大思想色彩、文化色彩,并与知识界嫁接应成为该类栏目的下一步战略措施。像《读书新体验》,就是围绕图书,讲述书里书外的情况。比如他们会请来某书的责编,向读者讲述该书的策划缘由和经过;请来图书销售方面的人士谈谈该书的营销过程;或请来专家学者评评该书的优缺点……总之是既要让读者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又逐渐构筑出版社与电视的合作平台。

据了解,许多国家的电视台都有类似的读书节目。像法国,已经开办了好几十年,观众反响相当不错。这对于我国的同行来讲不啻为一剂强心针。但是,如何借鉴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改变少数人的成见,引导多数人提高文化品位,还需要电视人和书业界,甚至其他媒体的互动、互助。由《读书时间》和本报于1997年联合举办的“人与书的故事”征文活动采用报纸刊登征文,《读书时间》从中选择稿件拍摄短片并播出的合作方式,融合双方优势,使活动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保持在较高的层次上,显著地扩大了影响。这一做法可算是多种媒体互动的首次成功尝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